杜国平将军回忆在红四军:亲历白雀园“肃反”,参加苏家埠战役

杜国平将军是从新四军中脱颖而出的少将,他所经历的红军时代历经艰难险阻,然而,他们始终坚守信念,从未言弃。 杜国平将军在晚年回忆中,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两件事分别是白雀园的“肃反”运动和苏家埠战役。 关于党的历史,这两场战役与事件极为关键,它们对我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每当杜国平将军提及这些,他的眉头总会不自觉地紧皱。 白雀园的“肃反”行动和苏家埠战役是党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。它们具体是什么,又为何对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?首先,白雀园的“肃反”行动,旨在清除党内存在的敌对分子和不纯因素,确保党的纯洁...


杜国平将军是从新四军中脱颖而出的少将,他所经历的红军时代历经艰难险阻,然而,他们始终坚守信念,从未言弃。

杜国平将军在晚年回忆中,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两件事分别是白雀园的“肃反”运动和苏家埠战役。

关于党的历史,这两场战役与事件极为关键,它们对我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每当杜国平将军提及这些,他的眉头总会不自觉地紧皱。

白雀园的“肃反”行动和苏家埠战役是党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。它们具体是什么,又为何对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?首先,白雀园的“肃反”行动,旨在清除党内存在的敌对分子和不纯因素,确保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。这一行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有效地清除了党内隐患,强化了党的组织力和执行力,为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而苏家埠战役则是党在军事斗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。通过这场战役,党成功打击了敌人,扩大了自身影响力,提升了军队的士气。同时,苏家埠战役也进一步锤炼了党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实战水平,为之后的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。总的来说,白雀园“肃反”和苏家埠战役是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,它们不仅对党在特定时期的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,而且为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【白雀园“肃反”】

白雀园肃反运动发生在1931年,当时红四军主要由张国焘控制,除了军长徐向前在军事方面拥有决策权以外,其余方面的控制权均在张国焘手中。

王明思想的误导导致红四军内部出现了大量的“第三党”和“改组派”。在张国焘的主导下,这些派系的人士相继受到逮捕和拘禁。很多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指控。经过这一事件后,红四军内部经历了深刻的反思和整顿。

红四军中这种思想逐渐盛行,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,于九月中旬接获中央分局指令,全体驻扎之地定在白雀园。

在白雀园,军队正在进行休整和训练之际,张国焘突然率领人员抵达此地,目的是主持一场肃清运动的大会。

此次大会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清除所谓的第三党和改组派成员,自宣布决议后,从第13日起,红四军内部正式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肃清运动。

许继慎和周维炯等当时红四局中的领导人员全体被逮捕。在部队驻扎处,墙壁上充斥着打倒改组派和第三党的口号标语。

近期,许多人选择通过漫画的方式呈现许继慎等人的形象,在这些漫画作品中,他们被描绘成极度可怖的杀人凶手。

在短短一天之内,已有多人被成功抓捕。于14日的会议中,张国焘再次公开发表讲话,明确表示将把这些人彻底清除出红四军的队伍。

张国焘表示,目前军队中仍有许多像许继慎和周维炯这样的人,我们的任务是将他们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彻底清除,不留任何余孽。

张国焘的发言产生了强烈的影响,使得红四军书记陈昌浩也积极表态,他在清理人员的过程中表示,为了彻底肃清不良分子,必须深入群众之中进行广泛的宣传,并联合群众的意见来推动此次行动。他强调,只有通过这种方式,才能确保肃清工作的彻底性和有效性。同时,陈昌浩也负责张国焘的人员清理工作,他将尽全力推进这项工作,确保肃清行动取得圆满成功。

关于所谓的改组派,他们是否有一套具体的标准?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。然而,他们认为能够被归为改组派和第三党人士的,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人群。

对于从白军中走出的人,无论他们是主动加入还是因被俘而身处此地,他们都带有一定的可疑性。

重点排查对象还包括来自地主和富农家庭的人。这两种家庭出身的人都在理解范畴内。

出乎意料的是,他们对青年知识分子也进行了清除行动。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部分知识分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极有可能会成为反对派或变革派的力量。

在肃清运动中,这三类人群是重点审查和筛查的主要对象。

肃清运动如旋风般席卷红四军全体成员。一旦有人被举报,即刻接受审查,过程中并不过分依赖证据,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真相和招供。

许多人甚至对自身被卷入某种境况一无所知,却无辜地被拘捕,导致大量冤案的发生。

白雀园肃清运动初始阶段便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,参与者人人自危,均有可能成为被整治的目标。

张国焘预感到军队指战员可能介入此事,因此他采取了策略性举措,即派遣四个巡视团前往各个师级单位进行监督工作。他的目的是确保事情得到妥善处理。

更为极端的是,他采取了全新的整合措施,将各个团队和单位彻底拆分并重新混合组建。通过这样的调整,他确保了此次肃清运动不再受到任何阻碍和干扰。

在肃清运动期间,发生了多起令人震惊的事件。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,便是涉及许继慎和周维炯的案件。对于这些事件,我们深感痛惜与愤慨。通过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、细节及后续发展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。同时,我们也应铭记历史教训,珍惜和平安宁的今天。

张国焘亲自对拒不认罪的许继慎进行审讯。他嘲讽地表示,许继慎私下与特务接触的事实已经众人皆知,但许继慎仍然坚持否认自己的罪行。

得知张国焘对我的诬蔑,许继慎感到十分痛心。然而,他仍然坚定地为自己辩护,坚决否认那些从未发生过的行为。他正气凛然地表示:“我许继慎心怀坦荡,始终对党和人民忠诚不渝。对于你所提及的那些事情,你应当明白那只是敌人的挑拨离间之计。”

许继慎做出解释后,张国焘以一声冷笑回应,质疑道:“所谓的离间计,为何他们选择离间你而不是其他人?”

许继慎在话语出口后,顿时无言以对。他只能平静而严肃地回应张主席:“张主席,您是否意识到,当前您所采取的行动,正与敌人的期望不谋而合?”

许继慎尽管竭尽全力向张国焘解释,然而张国焘仍然固守己见,坚信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。

许继慎正在接受审查之际,周维炯也在白雀园的牢狱中经受着残酷的身心摧残。虽然身体伤痕累累,他仍发出痛苦的呼喊,坚守着自己的信念,拒绝屈服于逼供的压力。

随着肃清运动的推进,张国焘的狂热情绪愈发高涨,对于任何人均持怀疑态度,仿佛人人都是第三党或改组派的成员。军队中的许多干部相继受到牵连,纷纷被抓捕。就连徐向前也未能幸免于怀疑之列。

徐向前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得以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,未被擒拿。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张国焘,他的生命安全并未受到威胁。最终逃脱,与他的战争能力密不可分。

事情发展至此,已难以掌控全局。这场运动充分反映了张国焘的个人野心,几乎成了他独自操盘的事业。

杜国平将军在之后的回忆中提及,当时的情境令人心悸,生死攸关,稍有不慎可能命丧黄泉。

杜国平将军回忆中,除了白雀园事件,苏家埠战役也是印象深刻的一件事。

【苏家埠战役】

苏家埠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因为它成功实践了“围点打援”战术。在这场战役中,徐向前元帅指挥三个师的兵力,成功围困敌人两个旅于苏家埠,同时精妙地切断了敌人增援的途径。

在苏家埠全面围困敌军之后,徐向前果断下令阻断敌人所有可能的增援路径,并成功击退了接连前来增援的敌军。

在经历十多天的围困后,敌人已陷入弹药匮乏、粮食枯竭的绝境。徐向前洞悉时机,现在开始运用多种政治策略来动摇敌人的军心。

首先,通过民谣的形式向敌人传达局势的严峻性,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当前的困境。接着,我们以俘虏为契机,展示我党的为国为民的理念,并通过宣传使敌人彻底消除戒备心理。

敌军人员逐渐开始向我方阵地移动,他们并未携带任何装备,只是步履蹒跚地走来。经过询问得知,他们因饥饿难忍受不了,想要寻求食物补给。

徐向前在这些人抵达后,立即指示提供食物供给。对于愿意留在我军的,我们将以俘虏的优待政策对待他们,可以选择跟随我军行动或返回故乡。

对于希望离开并返回原地的士兵,徐向前会指导宣传员将制作好的宣传标语传递给他们,以便于带回军队传播。

许多人带着宣传单回去了,他们打算向同伴们传达一个信息:共产党确实优待俘虏,并提供食物。

在徐向前的连续策略之下,敌军的士气逐渐崩溃。最初,受困的敌军还抱持着一线希望,期盼救援的出现。

随着时光的推移,救援并未如期出现,粮食储备亦告罄。同时,军队的士气逐渐受到了影响,变得不稳定起来。

经过当地民众的无私援助与支持,原先困守的国民党军队逐渐丧失战斗能力,在我军持续有效的打击下,最终赢得了苏家埠战役的胜利。

在苏家埠战役中,我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,关键在于军民团结一心。战役打响后,当地民众积极响应,主动将家中余粮送到前线。

在数次粮食短缺的困境中,正是当地百姓鼎力相助,帮助我们筹集粮食,成功化解了粮食危机。

除此之外,在我党需借助宣传口号动摇敌军士气之际,这些百姓还巧妙地以民谣形式,将宣传语传播至敌军耳中。

在这次的战役中,苏家埠地区的民众亦功不可没。此战役之所以享有盛名,不仅因其“围点打援”战术运用得当,更是因其展现出军民一心、同仇敌忾的精神。

杜国平将军对此战役难以忘怀,原因在于他深切体会到了军民一心的情感,这种真挚的情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经过数十载的岁月流转,昔日之千年古镇苏家埠现已跻身著名旅游胜地之列,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,欣赏其独特魅力。

现今,苏家埠已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,它更是一个充满红色文化魅力的旅游景点。

【杜国平将军的一生】

杜国平将军是从红四军中脱颖而出的少将,历经党的多个重要时期,凭借不懈努力逐步荣获少将荣誉。

杜国平将军出身贫寒,早年便开始承担家庭重担,曾在地主家放牛。即便年龄尚小,也未能幸免于地主的压迫与殴打。

自童年起,杜国平将军便怀揣梦想,期盼有一天能摆脱地主的束缚,获得真正的自由。

在革命浪潮席卷之际,他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行列,后来有幸跻身红军队伍。

杜国平出生在普通的农家,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。加入红军后,他随队伍经历了无数次的征途,然而从未因艰苦的环境而抱怨。他坚韧不拔,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职责。

古语道,忠孝难全。杜国平将军自投身土地革命,直至全国解放,战火硝烟伴其左右。家,对他而言,已成了一种心中的牵挂与回忆。

杜国平将军历经无数战役,为国家和民族的拯救作出了巨大贡献,然而,他对家人的亏欠也深深地烙印在心中。在连年征战的岁月里,他回家的机会寥寥无几,书信也鲜少寄回。

难道杜国平将军不思念家乡吗?实际上并非如此,因为他深知只有国家和平稳定,民众安居乐业,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家。

在他多年的征战生涯中,对于生养他的父母以及他成长的故土,确实有过深深的思念。然而,战争一日不止,故乡的亲们便无法享有安稳平和的生活。

对于思乡之情,只能在夜深之时略加思量。所幸的是,杜国平将军在历经无数战役后,终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之光。

在新中国成立后,杜国平将军的首要行动便是返乡之旅。这是他投身革命以来首次回到故乡的怀抱。尽管满怀期待,他也深知家人或许还在等他平安归来,父母也许会因他的成就而感到自豪。但回乡后具体情景如何,尚待揭晓。

出乎意料的是,杜国平将军回到家中后,首先得知的却是父母已经离世,甚至连最后一面都没有机会见到。

杜国平将军,即使在战场上历经无数生死瞬间也未曾流泪,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,却不禁泪流满面。他难以想象自己的父母在离世之际,仍心系未归的自己,带着无尽的忧虑和遗憾长眠地下。

在亲人的陪同下,杜国平来到了父母的墓碑处,独自一人长时间地静坐在墓碑前。他的内心深邃而神秘,无人能够洞察他的思绪,也无人敢于打扰这份沉默。

经过一整夜的沉思冥想,他的精神面貌经历了不为人知的巨大转变。第二天,人们发现他的面容似乎多了几分沧桑,难以分辨出他经历了怎样的漫长夜晚。然而,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,与他人谈笑自如,内心的痛苦被他深藏不露。

无论是白雀园的严肃整顿运动,还是苏家埠的激烈战役,都只是杜国平将军诸多重要经历的一部分,他与众多同仁共同见证了中国新纪元的诞生。

在上世纪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年代里,诸如杜国平将军等辈不乏其人。他们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,毫不计较个人得失。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与英勇牺牲,才铸就了最终胜利之基石。

杜国平将军的一生忠诚于国家和人民,他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,相比于那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同胞,他更为幸运。

杜国平将军虽已高龄,但直至1992年才离世。他不仅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,更是见证了其迅速崛起的历程。

苏家埠与永慧寺的密切关系以及战役事件概览:聂皖辉视角下的党史纵览(二〇〇二年六月刊)



相关资讯